Subscribe Us

[台南] 全美戲院:時光保留七十年 承載青春記憶憑據

現在要看電影,用電腦或者手機下載就可以了,一個人坐在車上或者留在家中便做到,很方便,不用再到戲院。可是,回想兒時,看電影不止為了想看周星馳,更希望得到的,是一家人齊齊大笑的時光。在香港,我們任由記憶憑據消失。幸好在不遠的台南,有人努力保存。

撰文:Yan On The Road   
拍片、剪片:Ron Chiu   Production (Facebook粉絲專頁: Ron Chiu Production)


銀幕與大舞台並存
來到台南全美戲院,真以為時光倒流。巨型手繪電影宣傳海報、細小的購票櫃位、輕飄飄的入場門票,復古得徹底。戲院第二代繼承人吳俊誠現在六十多歲,精神飽滿,說起戲院尤其興奮:「戲院的名稱大概是從台灣日據時期的劇場演變過來,那時台灣的文人雅士喜歡到劇場娛樂休閒,這些劇場後期才以戲院的形態出現。戲院本身早期以戲劇為主,例如台灣本身有一些歌仔戲、布袋戲等戲劇,所以戲院有一個特色,就是當時為了表演戲劇而設計的舊有舞台,在新劇院不會看到。當然,戲劇的部分因為時代變遷,加上電影蓬勃發展,把戲劇取代。現在的戲院大部分以電影為主,而我們老戲院要懷念昔日復古的氣氛,也會穿插戲劇的表演進來,像年輕人喜歡的演唱會、本土的戲劇表演也會摻雜進來。把戲院原來的面貌和經營模式,給現代的人有個了解。




留住藝術裝飾風格建築
除了舞台之外,現在的影城的設計跟老戲院不一樣,老戲院一定很強調建築風格。好像在1945年左右,那時候戲院的建築,都採用art deco的設計,就是藝術裝飾風格的設計,建起來都古色古香,跟當時西洋的建築物的某些元素一樣。那個時期,國外如英國的歌劇院,也採用這種風格。可是這種設計在台灣已經很少,給新建築風格取而代之。所以從老戲院建築物當中,會有思古之幽情和古典的感覺。」


戲院的存在是文明的指標
全美戲院前身為「第一全城戲院」,由臺南富商歐雲明投資,於1950年落成。1969年時,歐家妹婿吳義垣買下戲院,易名為全美戲院。當時,全美戲院是放映美國八大電影公司電影的首輪戲院。記得啊,當時電影用菲林播放,戲院要出高價排序取菲林播放電影。通常去到第三、四輪,菲林和畫面也會花。1971年,因為台南戲院開滿城,全美戲院轉型為二輪戲院,推出「6元一張票,一張票觀賞兩部片」的戲票,大量吸客。到現在,戲劇仍有一票兩片的優惠,當然票價已經不是6元。



「父親於民國58年接手戲院,然後交給我作為第二代經營,而我也六十多歲了,見證台灣電影院明顯的興衰。早期50年代,全台灣都市加鄉鎮的戲院加起來有六百多家。但因為電視的興起,到後來的網絡衝擊,現在台灣的老戲院可能剩下不到十家。那為什麼會沒落那麼快?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,首先是受到市場排斥,還有大家不太重視老戲院的存在。其實老戲院的存在代表一個地方的文化印證,你想想看,一個人可以不去看戲劇不去看電影,但不能不吃飯。如果各地方都有戲院的話,代表那裡經濟非常好。可以吃飯之外,還可以享受精神糧食,可以透過電影、藝術、戲劇去充實他的精神生活。所以戲院的存在是文明的指標。所以我們經營的理念,希望好好把它保存下來。」


未來大導演計劃
作為台南碩果僅存的老戲院,全美的繼承人也有分使命感。「早期台灣電影也是很多,在台南也有很多著名電影,像《安平追想曲》、《運河殉情記》,寫出台南文化歷史故事,然後編成電影。展望未來的話,可以透過一些文化力量去把它喚醒起來。我們一定要振作起來,把自己電影和西洋電影並駕齊驅,這是我希望見到的未來。



老戲院要傳承和鼓勵以前文化,最近我們都與一些文化相關團體合作,例如前陣子我們舉辦「大導演計劃」。要成為一個導演、一個編劇,要從欣賞電影開始,然後給他一個舞台去發揮。這計劃得到很大迴響,有抱負的年輕人得到機會嘗試,他們以基本資源去拍成的微電影,可以在全美戲院公開放映。另外,有些台灣知名導演也在這裡辦影展,好像九把刀。」


李安升學壓力避風港
而且,大導演李安以前也是全美戲院常客,吳堉田回憶說: 「李安以前在台南諗書,那時他爸爸是台南一(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)的校長,他媽媽當老師,那時他們常常到全美戲院看電影。李導演常常說諗書時,在台灣有升學壓力,要靠看電影來放鬆。那個時候,看電影對於學生來說,是升學壓力的避風港,他們可借看電影紓緩壓力。」


戲院看戲=生活習慣
全美戲院的經營到現在已經是第三代,繼承人吳堉田有時還會把小女兒帶到戲院:「電影院是我們生活當中很重要的部分,所以長大以後,也想要回饋電影院中。」有些人每天要去健身中心,有些人定時定候要去咖啡廳,想想這些空間消失了,會否令他們無所適從?對全完戲劇的客人來說,戲院就是生活習慣。「我們的客人很大部分都是熟悉的觀眾,他們到戲院來其實是一種集慣。他們每個星期的時間規劃當中的一部分,就是要到全美劇院看一、兩場電影,輕鬆悠閒一下。有些常客每部電影都很喜歡看,每部電影也會看一次、兩次、三次,也會繼續去欣賞這些好影片。」



如果老戲院都消失了,最可惜是一個時代的記憶不見了﹗全美劇院現在已經有接近70年歷史,這70年當中,承載了很多人青春年少的回憶。一個空間的消失,最可惜的是,這些人的記憶有可能會慢慢跟著消失,而他無法創造更新的記憶。當事物直存在這裡,他可能沒有什麼感覺,就覺得很正常很習慣有這事物。就像我剛剛所說,觀眾來戲院看電影是一種習慣,但他不再有這種習慣的時候,有可能會打擾他整個生活的步伐,會忽然有一天他不知道有什麼事情可做。他要去哪裡?他要做什麼事情?企業的社會責任也是在於此,服務觀眾,讓觀眾有好的空間,大廳大螢幕的享受。


莫說老戲院正在不斷消失,新戲院的數量也遠遠不及昔日,證明經營戲院困難重重。「經營一家電影院最困難的地方就是必須有長時間的投入,還有對影片的敏感度。畢竟我們不是影片的製作者或者拍攝者,在電影產業結構當中,我們屬於產業鏈的下游,有時候會受制於上游。例如影片製作界拍不出好作品,便會影響到戲院的營運。因為觀眾覺得沒有好作品,便不願意走入戲院來。這是長時間不斷會遇到的問題,所以影片是我們最重要的選擇環節。再來就是整體大環境,好像網絡的發達,包括不同影音設備、生活習慣、科技上的進步,都會做成營運電影院的困難和障礙。」


別讓手繪畫板消失
即使面對大量難關,但全美仍然堅持保留舊物,包括手繪海報。現時為全美戲院繪畫海報的顏振發師傅178歲便開始繪畫,師傅為台灣南美會「南美獎」得主陳峰永。崑山科技大學拍攝的紀錄片《六呎四方》便以顏師傅為主角,2007年,新化鎮公所邀請他為「金馬獎影帝歐威特展」繪製電影看板。顏師傅本來萌生退休之意,但與吳俊誠商量後決定開班授課,以將此技藝傳承下去。


當打印技術未發達時,又當台南戲院發展蓬勃時,一家戲院有六、七位師傅畫看板,戲劇看板鬥大鬥氣勢。除了戲院門外,繁鬧的大街道或市場上,都會掛上手繪電影宣傳看板。那時,專門繪畫電影海報的師傅,日日忙到無停手。可是,這門手藝也在逐漸消失。吳堉田說:「顏師傅這行業會沒落,跟老戲院的消失有很大關聯。戲院是他們最重要的繪畫創作的地方,他們作品最大的客戶就是戲院。所以當老戲院已經消失的時候,便沒有手繪海報的須求,也沒有舞台給他們發揮,他們很自然地必須要做出其他不同樣的選擇,或者不一樣解決他們生活的方式。戲院的消失,對他們是最大的衝擊。可能很多人會說,想學繪畫和創作的人很多呀。可是在戲劇畫看板,雖然也有創作,但更大部分是臨摹,他必須忠實去呈現出一張海報的面貌,畫Tom Cruise要像Tom Cruise而不是他想怎去畫便怎去畫。有些人無法去接受,覺得無法發揮。所以願意做這種工作,而且有能力去做這種工作,這兩個交織起來,就變得非常少數了。」


電影海報只被視為工具,很少會當成藝術品,令年輕人沒興趣入行。大部份手繪海報「完成任務」後,便會循環再用,蓋上新的顏料,繪上新的電影宣傳。
我問:「都不會保留嗎?很可惜啊﹗」
吳先生說「不會呢,因為節省畫板成本,而且師傅都習慣了,不會覺得可惜。」
畫板太大,很少人會收藏,沒有市場。幸好全美戲院把顏師傅的手繪作品製成明信片,每張只須NT 30



「我們繼續使用手繪海報的最大原因,是如果我們不用了,師傅可能就失業了,他最大創作地方就消失了。他一生奉獻給這個行業,如果我們沒有把它保存下去的話,便有可能就此中斷,未來的人也可能忘記曾經有手繪海報,以為從宇宙開始便有科技一樣。好像現在大家覺得有電燈很方便,但已經有很多人不知道沒有電燈時該怎麼辦,沒有電燈時人是如何生活。所以這些東西你讓它消失了,它就永久消失。未來的人也不會去了解當年沒有現今技術的時候,我們是如何讓這些行業運作,或者前人是如何做出有質感的東西。」



全美戲院
地址:700台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二段187號
電話:+886 (06) 220 5151
營業時間:星期一至五 12:30pm-11pm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星期六、日 10:30am-11pm
票價:全票台幣140、優惠票(持貴賓卞)台幣110、兒童票(2歲-國小6年級)台幣80、敬老票(65歲以上)台幣70、身障票(身心障礙者,同行者以一人為限)台幣70。貴賓卡一張台幣50,使用期限到年底











張貼留言

0 留言